特色小镇切莫成为“房地产小镇”!

  • 2017-02-13
  • 354
  • 集团办公室
  • [$Content_Label[0]$]

特色小镇建设引发热潮。一批专家学者强调,特色小镇的建设要尊重市场的需求,要尊重经济规律。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首席经济学家李铁多次提到,促进特色小镇发展,核心问题是因势利导,而不是政府包办。但目前许多地方的做法,已背离了政策初衷。政府主导,实际上等于政府按照自己的主观思维方式去创造市场,已经严重违背了市场规律。在多个地方已经出现的房地产商开发性投入,会大大提高特色小镇的成本,把原有的产业“特色”变成了房地产一家独大的“单色”。





特色小镇不应由政府主导


在推动特色小镇发展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应正确认识城市的发展规律。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到现在,房价地价在不断高涨,这促使一部分人开始往成本较低的地方迁徙。我们在政策制定方面和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方面,其实是有经验可循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重复的错误。


从浙江的经验来看,无论是发端于上世纪80年代的特大镇,还是增加了现代经济特色的新兴小镇,如互联网和金融小镇等,其发端都具有共同点,那就是以市场为主导,低成本,政府搞好服务和支持。


特色小镇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其产业完全是按照市场规律发展起来,自发形成的,并不是由政府推动。市场规律与低成本及要素的聚集有直接的关系,市场会根据企业家中先行者的选择和号召能力来自动向某一个空间聚集,这是产业聚集的重要原因,也是市场的选择,这一点需要特别注意。


此外,特色小镇的培育需要一定的发展时间和空间,过去形成的特色小镇一般都经过了十几年至几十年不等的发展时间。这是因为创业需要过程,企业的成长发育需要通过时间的累积来形成经验和特点,这也是我们在研究特色小镇时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个规律,短时间内要求出成效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




政府的任务是引导强化服务


需要注意的是,在特色小镇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任务应该是引导及强化服务。浙江有很多已经非常成熟的特色小镇,在这些小镇的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在提供土地、改善基础设施和解决水电交通等问题方面,均态度积极。未来仍应该遵循这样的经验,比如,一些地方希望发展互联网小镇,那么政府就应该下功夫提高当地互联网方面的基础设施,只有帮助特色小镇的发展营造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才能使特色小镇更好地成长。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有些地方在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时,政府的力度过大,纷纷制定了高规格规划,在管理、发展目标上都提出了过高的要求,导致开发建设成本过高。如上面我所分析的那样,这将会使小城镇失去低成本这一核心优势,特色小镇就难以发展起来。在特色小镇的培育过程中,政府的职能定位应该转型,观念也应该调整,更好地处理管理与服务之间的关系。


我们培育产业经济的时候一定要尊重市场,如果把行政的、计划的思维带入小城镇的发展过程,存在过强的政绩要求,则小城镇的发展是不可能成功的。总而言之,不能过于放大政府的作用。




按市场原则投入建设


特色小镇在发展初期,无论是由政府还是企业投资,均面临如何获得回报的问题。


小镇的创业者在创业初期利润较低,短时间内没有办法回报这种投资。而如果政府支持企业的建设,实际上会使企业丧失发展的动力,造成企业对政府的过度依赖。从这一角度来看,政府不应该过多地干预企业的创业过程。而且所谓产业的形成过程中,也会有大量的风险,企业的失败率也会很高。


但这是市场的规则,如果政府的投入干预到企业的发展进程,也会造成政府资金投入的失败导致严重的浪费。因此应该将投资行为回归市场,由市场和企业家自动生成特色小镇建设的基金,进而对特色小镇产业的发展和企业家进行选择性地支持。这是按照市场原则、市场的成本和收益来考虑问题,这样成功的概率会比较高。待小镇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政府则可以改善特色小镇的融资环境,通过政府的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而不是越俎代庖,去做市场应该做的事情。




防止借“特色小镇”开发房地产


目前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一些地方政府纷纷动员房地产商主导开发特色小镇,很多政策几乎是促进房地产发展的翻版。另外,还有一些地方的做法是将原来的产业园区模式复制到了小城镇中,这只是在形态上做了一个改变,不但难以实现预期中的发展模式,而且会面临产业园区模式遭遇的各种问题。


房地产商趋向于去小城镇发展,一个主要原因是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难以去库存,且拿地成本较高,而一线城市的土地日渐稀缺,供应量减少,拿地较为困难。于是一些房地产商看中了小城镇,在这里他们以相对便宜的价格拿到土地,以发展特色小镇的名义行房地产开发之实。而特色小镇的发展过程中,一旦引入房地产,由于成本的拉高,特色产业则难以实现发展,最后会演变为房地产“一业独大”。


当然,房地产也是一个产业,但参照国内特色小镇的发展经验会发现,没有任何特色小镇是在发展房地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如,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浙江和广东诸多特色小镇,就没有一个是在依托房地产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其中的道理很简单,房地产先行,一定会托高小城镇的各项成本,在房屋租金高涨形势下,对其他各种特色产业只会形成挤出效应,而不会实现吸聚效果。


而且,当前中央提出培育特色小镇的思路,其根本出发点是希望回归以实体经济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以给实体经济创造更多的空间。在这一背景下,追求以房地产为主导的特色小镇,并不符合政策思路和方向,也无助于城市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


我们希望,在◻◻推出一批能够按照市场规律、按照低成本的原则来形成的特色小镇作为载体,通过降低各项成本来促进创新企业的产生,带动未来实体经济的发展,这是提振经济发展的一条路径。当前的大城市正转向以服务业为主导,传统的制造业面临外迁等压力,如果在低成本的小镇上,能够生长一批新兴产业的载体,实现产业转型,将会是一种有力的探索。





降成本、激活力、造环境

总结◻◻特色小镇的经验,特别是浙江的经验,其实质就是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如何最大限度降低创新企业和市场主体的发展成本,如何激发中小企业家的活力,如何营造特色小镇发展的软环境。具体来说,就是通过什么样的办法解决特色小镇的用地问题;如何吸引人才在特色小镇集聚;如何因地制宜制定改革措施等等。


比如,可以考虑在特色小镇率先进行农村集体土地管理制度改革,鼓励集体和农民的宅基地以及建设用地参与特色小镇开发,降低征地成本。


再者,可以试验小块土地拍卖方式,不管征收土地还是集体建设用地都不再引进大规模的房地产公司开发,而是把土地分成几十平方米和半亩地或一亩地,直接卖给中小投资者,使得他们在购买土地使用权后,能够做兴办置业的长期打算,带动服务业品质提升和实业发展。拍卖小块土地的使用权,等于为中小投资者的投资提供了最好的方向,同时也遏制了大房地产公司的无限扩张。


我们曾经询问中小投资者愿意买房还是买地,大多有投资兴趣的人都愿意买地。如果小块土地以拍卖使用权的方式在特色小镇推广,可以大大缓解中小投资者无处投资的压力,缓解资金集中于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的压力,最重要的是通过将资金注入实体经济,带动特色小镇的发展。

评论

验证码

全部评论

共{{commentCount}}条
  • {{i+1}}楼
    {{rs.Msg_Sender}}{{rs.Msg_Datetime}}

    {{rs.Msg_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