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开发性金融促进会等单位牵头发起的“中国特色小镇投资基金”,日前正式启动。
据了解,投资基金将采取母子基金的结构,母基金总规模为500亿元人民币,未来带动的总投资规模预计将超过5000亿元达到万亿级别,主要投资于养生养老、休闲旅游、文化体育、创客空间、特色农业等各类特色小镇。有消息称,总额达500亿元的投资基金,提供背后支持的就是国家开发银行,一方面,中国开发性金融促进会就是由国家开发银行发起成立;另一方面国家开发银行参与小城镇建设早有先例。
国开行情有独钟
参与小城镇建设,对国开行来说几乎可算作传统业务。
《中国企业报》记者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梳理发现,至少在5年前,国开行就广泛涉足小城镇建设。比如早在2009年底,国家开发银行与上海市政府携手合作,由国开行提供500亿元人民币融资,支持上海全面提高郊区城镇规划建设水平。从那以后,国开行不仅参与北京昌平、天津滨海等一线城市的小城镇建设,而且在贵州、湖北、湖南、四川、江苏、浙江等多地,开展主题不同的小城镇建设,其中,在湖北由国开行引入市级融资平台,为镇级融资平台担保,累计投入3.5亿元支持小城镇建设。
在湖南,国家开发银行在湖南“两型”基金200亿元的规模基础上,发起设立“小城镇建设基金” 重点支持全省40个县市的小城镇建设。 “当单个乡镇融资能力不足时,通过上一级信用来拉动和孵化下一级信用,这是国开行在湖北的创举。”该行湖北省分行行长林放当时这样说,通过该模式,国开行累计向湖北11个小城镇发放基础设施建设贷款3.5亿元。
苏州作为◻◻首批、江苏省唯一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城镇化水平已走在◻◻前列。为支持苏州小城镇建设,国开行苏州分行自成立之初,就将小城镇建设作为特色业务打造,国开行在此积极探索片区综合开发、古镇开发、生态治理、园区建设、农业规模化等方面的小城镇建设融资新模式。
不久前,国开行宁波分行组队到宁波市调研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情况,与三家特色小镇创建单位正面接触,就重大项目安排、项目融资需求、投融资主体构建、投融资模式创新等方面内容开展交流。
这次,发起的“中国特色小镇投资基金”,虽说国开行在明面上不显山、不露水,但发力特色小镇是不争的事实,这从◻◻政协副主席、中国开发性金融促进会会长陈元,在基金成立仪式上的讲话可见一斑。陈元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生态价值凸显,应以永续生态换资本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加快吸引市民、社会资本参与,统筹扶贫开发、特色小镇和生态文明建设,打造花园式的新型城镇化范本。
小镇与基金天然互爱
“基金直接参与小镇筹建,能为特色小镇导入优质资产。”北京国际城市研究院院长连宇明此前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类似中国特色小镇投资基金,未来要做的是以平台优势,整合地方政府、建设单位、财务投资人、产业投资者、金融机构等多方资源,推广运用并探讨创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
基金与小镇,似乎天然就是一对盟友,尤其是政府产业基金,是市场化改革背景下,政府支持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创新,这一点,在浙江得到非常明显的体现。
“2015年以来,浙江积极推动各级政府设立产业基金,吸引带动社会资本增加投入,政府产业基金有效引导了社会资本集聚,促进该省创业创新和转型升级。”浙江省财政厅副厅长沈磊表示。 9月27日,《中国企业报》记者从浙江省政府产业基金运行情况通报中获悉,截至2016年8月,该省政府产业基金总规模1016.35亿元,通过设立子基金和投资项目二级撬动,政府产业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投资合计3790.77亿元。
据了解,通过设立子基金和直接投资等方式,浙江政府产业基金截至目前,累计撬动社会资本3790.77亿元投入实体经济,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引导作用。与此同时,浙江积极推进该省产业基金及区域基金与相关市县合作,设立与特色小镇建设相关的子基金,目前,已投资莲都古堰画乡等11个省级特色小镇,直接投入达17.8亿元,有力地支持了特色小镇建设。
除了浙江,北京、广东等地,也非常注重发挥政府基金对特色小镇的助推作用。据了解,北京市正式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小城镇发展基金,引导全市42个重点小城镇打造成旅游休闲、商务会议、园区经济等五类特色小镇。首批试点镇包括房山区长沟镇、大兴区魏善庄镇和顺义区的李遂镇。据悉,北京用股权基金的方式,探索解决小城镇建设的资金瓶颈问题,这在◻◻尚属首次。
能否受益看小镇表现
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日前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无疑再次激发了基金对特色小镇的热情,同时也给各地兴建的特色小镇,带来了金融支持的盼头。
《通知》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的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成为这几年工作的一大亮点,今后将得到越来越多的金融支持。”住建部村镇司副司长王旭东指出,下一步住建部还将研究特色小镇金融扶持政策。
基金进入特色小镇,其实就是通过引入第三方主体,实现项目的一体化运营。有关专家指出,基金在特色小镇建设这一领域,本质上就是通过对不同专业机构的导入,以缔约形式,形成一体化的运营平台,最终实现的是用集合不同专业机构,从战略规划层面实现特色小镇的整体打造。比如当前采取的PPP运营模式,在市场层面上,以企业为主导,形成相关引导基金,与当前政策导向结合,引入国开行、农发行等政策性基金,形成的诸如新型城镇化建设基金等,由此形成的资本介入、政策导入,均是现实可行的。
当然,对于各地逐渐兴起的特色小镇项目来说,最关心的问题在于:同是特色小镇,怎样做才能受到基金的关注和支持。
对此,连宇明结合《通知》要求,认为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培育,从方向上来说,应包括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在建设过程中,还应明确三个“坚持”,即:坚持突出特色,从实际出发,防止千镇一面、一哄而上;坚持市场主导,政府重在搭建平台,防止大包大揽、盲目造镇;坚持深化改革,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打造创业创新型平台,发展新经济。
在这个基础上,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将支持符合条件的特色小镇建设项目申请专项建设基金,中央财政将对工作开展较好的特色小镇给予适当奖励。
浔龙河生态小镇建设已形成了一条由政府主导推动、企业为主投资建设、基层组织参与决策、人民意愿充分表达的发展新思路,各界反响非常好,效果也非常明显,也非常具备借鉴意义。 如何有效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真正解决农民集中居住、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是我市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初衷。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两年以来,长沙县委、县政府在认真借鉴和汲取天津市东丽区、四川省成都市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大力创新试点示范建设。
浔龙河生态小镇位于长沙县果园镇双河村,现有土地总面积11584亩,其中耕地1177亩、林地6645亩、水塘197亩、宅基地573亩、公共道路512亩、其它2472.95亩;有13个村民小组、472户,户籍人口1562人。该村地形地貌独特,整体呈现出“两多两少”的特点,即“山多、水多、田少、人少”。
村内自然资源丰富,山清水秀,大片竹林、树林层岚叠嶂;水系尤其发达,浔龙河、金井河、麻林河三条河流交织环绕,与典型的江南丘陵地形地貌互为映衬。区位优势明显,接近长沙市三环,处在长沙县“一心三片”中经济核心区东北部,距长沙县城10分钟车程,距市区25分钟车程,距黄花国际机场25分钟车程。同时,拥有众多源远流传的民间传说和古迹如关帝庙、拖刀石、义云亭、华佗庙等,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做法和成效
浔龙河生态小镇项目在企业、政府和村民群众共同推动下,完善发展思路,建立运作机制,分步骤开展实施,项目成效初显。在试点推进过程中,主要做法和成效是:
一、明确发展定位
为确保项目运行方向准确,操作内容具体可行,项目开发企业,在准确把握中央、省、市关于三农以及开展城乡一体化试点的政策文件精神,深入调研本村发展实际积极借鉴外地先进理念和成功做法的基础上,确定了一条以农村土地流转、农民集中居住为切入点,以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收入、建设生态小城镇等为目标,开发建设集农业生产及农产品(000061,股吧)深加工、生态观光旅游、城市资本集中下乡、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小城镇建设于一体的浔龙河生态小镇,逐步实现人口集中居住、产业集中发展、资源集约利用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思路。最终达到农民满意、政府满意、企业满意的目标。
围绕思路和目标,提升规划,形成“三基三主导”、“一中心两园两区”的发展格局,包括生态宜居、绿色农业、艺术园林三大基础产业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生态养生、生态休闲商务三大主导产业;“一中心两园两区”功能布局指一个生态小镇、华佗生态养生园及田汉艺术文化创意园、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区和休闲商务度假区。目前,已完成13500亩总体规划,并通过审查;1570亩小城镇建设详规、5780亩现代农庄及乡村旅游修建性详规等已经完成设计。
二、创新运作模式
项目推进过程,是各方利益博弈过程。通过一系列复杂、细致的工作,项目已逐步形成了由企业为主投资建设、政府主导推动、基层组织参与决策、农民意愿充分表达的“四轮驱动”模式。
一是市场主体投资
改变以往由政府为主体投资、市场参与建设的模式,由公司作为投资主体,政府主导推动,将政府与市场的资源优势有机整合,形成项目建设推动力。为确保项目建设期间资金运行安全、充足,公司制定了一整套科学稳健的投融资计划,拟以自筹资金和部分银行贷款作为项目建设启动资金,以土地增减挂钩、土地异地置换所产生的收益作为中期运转资金,以六大产业效益作为项目建设长期发展资金。
二是政府主导推动
长沙县政府先后四次组织召开现场办公会议,专题研究浔龙河生态小镇建设问题,在用地及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配套上给予了很大的政策支持,并对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给予及时解决。浔龙河生态小镇已被确定为省两型示范创建项目;省“三个一”重点工程;省国土厅土地增减挂钩置换试点项目;湖南省电力局电气化试点项目;长沙市2012年重点工程;长沙市重点招商项目及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长沙市2012年中小河流治理重点项目。
目前,政府对水、电、气、有线电视等公共配套服务建设和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已投入近1亿元;企业在土地整理、项目建设、农业开发等方面已累计投入资金达1.8亿元。
三是农民意愿充分表达
项目最初决策由村干部提出意见,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村委会向上级党委政府写出申请报告,并最终获得批准实施。建设过程中的重大事项,均举行村民代表大会,由全体村民公投形成决议。
2010年9月19日,村支两委和公司联合组织召开了申请城乡一体化试点村民公投大会,全村村民支持率为97.2%;11月24日,召开村民集中居住地选址公投大会,村民投票通过率达到98%。
同时,投资公司、村委会经常性向村民代表大会汇报工作,确保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项目建设以来,组织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召开会议多达52次,充分了解群众想法,达成共识,为项目顺利推进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四是基层组织参与决策
实行村企合一,成立浔龙河生态小镇协调管理委员会,设主任一名,由企业董事长、双河村第一书记担任,下设副主任两名,分别负责管理村集体和企业事务。同时,打破村级管理现有模式,建立经济管理中心、公共服务中心和文化发展中心。
其中经济管理中心主要负责土地合作社管理,重点对农村土地资源进行经营管理;公共服务中心主要负责社会治安、计划生育、就业指导等,为农民提供日常所需的管理服务;文化发展中心主要负责全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企业按照市场经济原则,负责浔龙河生态小镇的综合开发。
秉持“团队、创新、品牌”的企业核心价值观,打造专业团队,目前已拥有正式员工100多人,其中高层管理18人,专业技术人才36人。通过协调管理委员会搭建桥梁,既能充分发挥村企双方在项目建设中的作用,又能做到有分有合确保健康发展。
三、做活土地文章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财富之母。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土地问题是核心问题之一。为做好土地文章,项目一方面积极推动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另一方面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开展土地增减挂钩和异地置换工作,通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换取产业和资本支撑。为盘活土地资源,集中开展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开展土地权属定界
2010年由双河村委会组织的双河村土地确权工作小组在浔龙河生态小镇综合开发公司支持下,开展宅基地使用权、耕地承包经营权、山林地使用权以及塘坝、河流、道路等集体土地权益调查,明晰集体土地产权,重点解决人口与土地分配不协调、林地分配不公、宅基地权属不明等问题,使村、组、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更明晰,为减少土地收益分配矛盾、推进土地全面开发利用奠定基础。出台了《双河村土地权属调查报告》。
二是成立土地合作社
明确土地合作社组织机构,全体村民以土地入股成为合作市股东,由村民选举产生50名村民代表为股东代表,股东代表选举产生监事会和理事会,负责土地合作社的运营管理。合作社采取企业化运作模式,与政府、企业一起分配土地流转、出让所产生的效益,强化农民对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认知,按照政府50%、企业30%、合作社20%的分配原则,使农民能持续分享土地增值带来的收益。
三是开展土地集中流转
根据依法、自愿、有偿原则进行土地流转,价格由公司和农户双方约定,按市场价格计算;凡改变土地性质转为建设用地,按土地征用政策执行,核减相应土地流转数量;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后,按相应类别土地流转费标准执行;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流转土地,各村民小组根据村民自治法自行决定分配方案。
四是推动农民集中居住
为集约节约用土,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促进城镇化建设,改善居住条件,在尊重民意基础上,分步骤实施农民集中居住。目前,已经制定了集中居住的具体实施方案和操作办法,解决农民永久宅基地置换新房和住房分配问题。
农民永久宅基地置换新房。置换标准将参照长沙市政府第103号令《长沙市征地补偿实施办法》计算(按照拆迁货币安置区农户房屋的合法面积认定标准)。全村472户、1562人搬迁费用约需22248万元。在永久性宅基地置换新房后,节约下来的宅基地根据增减挂钩和异地置换政策,将其中一部分置换到星沙或暮云,县级及县级以下土地收益部分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民居住环境。
农民住房分配。按照长发〔2010〕1号第一部分第2条规定执行,基本原则是:1-3人户按210m2建筑面积的基准分配,每增加1人增加70m2建筑面积;原基户主户口已迁出,未享受国家房改政策的,可以参与住房分配;夫妻一方为农村农业人员,另一方为非农户口未享受房改政策的,可以参与住房分配;凡符合独生子女条件的,按政策认定可享受增加一人建筑面积(70m2)的优惠待遇;经批准的五保户可统一安排住房;要求退保的,列入监护人户合并安置。
按照绿色环保、生态宜居原则,高标准建设农民集中居住用房,户型分为花园洋房、电梯洋房和联排别墅,购买价格为建筑成本价(花园洋房和电梯洋房800元/平方米左右、联排别墅1300元/平方米左右),村民可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
以四口之家为例,按103号令,一户四口之家可获置换货币50万元左右。在住房分配上,可获得280m2建筑面积的住房分配指标。如果其购买联排别墅,需支付新房购房款约36万元,购房后,置换货币还剩约14万元,这笔款按中等标准可将新房装修好,实现了新房换旧房住进崭新的别墅。
如果其购买花园洋房或电梯洋房,其可以买一套120m2三房两厅、两套80m2的两房两厅,其需支付新购房款约22万元,购房后置换货币还剩约28万元,其可以用约10万元以较高标准将三房两厅装修好,作为自住房,另两套两房两厅可以作为自持物业出租或出售,也可以以约15万元一套(按1800元/m2计算)由企业回购。这样,农民新房换旧房后,其不仅自主拥有了一套洋房,还留下了近20万元存款和两套可以出租出售洋房。
四、突出产业支撑
培育壮大产业,逐步形成成熟产业,是项目的活力所在。浔龙河生态小镇着力打造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小城镇建设等多产业形态,推动区域内产业融合,形成复合型多元化产业结构,实现互动互促,融合发展。
着力打造:现代高效农业。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信息技术,建设生态、优质、高效、安全的蔬菜、花卉苗木、观光果园等基地。目前已流转3600多亩土地,对部分土地进行了综合整理,已形成了优质稻1100亩、绿色蔬菜600亩、花卉苗木300亩的“一片两线三亮点”的产业格局。
基地建设累计投资5000万元,2012年预计投资6000万元。生态休闲旅游业。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及人文景观优势,打造充满自然生态、返璞归真、让人身心放松的心灵目的地。片区内旅游产品包括:依托浔龙岛打造现实版开心农场、生态酒店、生态餐厅和农耕文化长廊;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打造山水游乐区;依托华佗庙打造华佗药膳园;依托宋水线和大塘冲等打造艺术精品苗木园与珍稀植物园。
目前正推进旅游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河流生态治理,游乐设施设备以及绿化、景观设施建设,观光大棚、接待中心、管理中心也正在建设之中。小城镇建设。在黄兴大道两厢建一个集居住、商业、旅游为一体的村民安置的新型城镇。
今年计划投入资金2亿元,启动农民安置区及生活配套区、商业配套中心、污水厂等建设工作。乡村旅游地产。依托项目区内独特的江南丘陵山水风貌、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及巨大的工业城区市场消费资源,承接城市资本下乡,致力发展“休闲、商务、养生”为主题的开发模式。
着力打造华佗生态养生园、商务度假休闲区、高级老年公寓区、田汉文化艺术创意园等主题地产。绿色农业产业。主要包括绿色蔬菜产业园、体验式租赁区。体验式租赁区将提供时尚流行的菜地租赁,依托绿色蔬菜产业园生产优质绿色农产品,并整合多样化农产品资源,打造从种植、加工、配送、到电子商务及营养顾问的服务一体化、产品一站式商业模式。艺术园林产业。承接园林建设、绿化工程和名贵花草、苗圃经营,形成浔龙河特色,目前花木建设已初具规模。
五、改善民本民生
民本民生问题是牵一线而动全身的问题,因此项目着重要解决的就是民本民生问题。紧紧围绕这个问题,项目精心展开设计并稳步付诸实施,保障农民利益从眼前到长远、从物质到精神全方位实现。具体来说是以下几方面:
一是改善农民居住环境
通过永久宅基地置换新房、农民集中居住住房分配、小城镇开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生活居住配套设施完善等举措,农民居住和生活条件提升。
二是实现土地资源增收
土地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经营全村集体土地,其土地收益由合作社统一分配。村民年底可得到两部分收入:一部分是土地流转费,即为“保底”,另一部分是企业通过土地经营创造的价值中按村民流入土地份额所分配利润,即为“分红”。
目前,公司已流转村民土地共计约11000亩,村民每年可获得土地流转费共计约200万元,不但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益,也使部分农民获得了稳定的土地收入。土地集中流转前后收益情况比较:除去耕地成本、收插成本、种子成本、化肥农药成本等,1亩田1年最多可产生400元利润(其中不含劳动力成本)。
根据目前情况,除去耕地以外的其它土地均未得到有效开发(水塘数量少,忽略不计),平均每人土地收益几乎为零。流转后,村民人均每年可获得土地流转费1194元(1864959.5÷1562=1194)。
三是促进就业增收
引进品牌培训机构,在小城镇范围内办一所实用技术培训学校,为工业企业和蔬菜花木种植、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农业产业以及旅游、物业管理等服务业培训输送人才。成立浔龙河农民就业服务中心,依托本村产业发展吸纳农民就业,真正实现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
四是完善养老保险
将全体村民纳入新农保范畴,并适当提高参保金额和保障力度。凡将土地进行流转的村民,可每年直接领取土地流转费,也可用土地流转费置换养老保险参保费用。参保村民到退休年龄后,每月可领取养老保险金。
五是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以村级文化建设为着力点,高标准建设各类文化阵地,成立浔龙河文化艺术团,开展各类文化娱乐活动,构建浔龙河生态小镇良好人文环境。
同时,企业通过产业发展,实现投资合理回报;政府找到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探索新道路,多方共赢,共享发展成果,真正实现“三个满意”。
六、体会与感悟
通过对浔龙河生态小镇的了解,我们看到了项目发展特色给人印象深刻,前景期待令人心驰神往,作为城乡一体化试点探索,尤其发人深思。当前,在全市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如何把握重点,实现突破,浔龙河生态小镇建设项目给人以启示:
1、“三个满意”是基石
项目能否持续发展,关键看能否满足参与各方利益,调动各方积极性。浔龙河生态小镇项目准确把握农民当前生存发展现状和需要,深刻领会党和政府发展三农的着力点以及相关政策体系,正确衡量自身追求,提出了要让农民满意、政府满意、企业满意的三满意原则,三者相互相生,缺一不可。“三个满意”的实现是项目价值体现,是项目存在的基石,失去这“三个满意”,项目犹如镜中月,水中花。
2、社会参与是动力
由于项目建设投入大,如果单靠政府财政投入,势必造成相当压力,甚至难以为继。浔龙河项目以企业为主投资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探索市场运作模式,融资与建设合一。成立了投融资建设公司作为项目建设投融资主体,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按照市场化原则,具体负责项目投融资、建设开发、土地整理的运营。这样,项目不仅获得持久资金动力来源,资金利用效率也大大提高。
3、产业发展是核心
只有产业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特别是现代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一定的规模,才能为土地流转搭建一个好的平台;才能使农民充分就业,调动广大农民参与积极性;才能带动商业发展,聚集人气。
4、惠及民生是根本
富裕农民,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改善农村民生,是党和政府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最终目的。只有农民的切身利益得到有效保障,企业才能良性发展,也才能获得投资回报。所以,项目自始至终都将保障农民利益放在首位,围绕农民利益实现,开展各项工作。
评论
全部评论
共{{commentCount}}条{{rs.Msg_Content}}